一、行业周期与运价弹性支撑
运价指数分化与结构性机会
近期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(BDI)虽在 6 月 20 日回落至 1689 点,但 6 月中旬曾突破 1975 点的八个月高点,显示干散货运输需求仍具韧性。分船型看,海岬型船日租金达 2.88 万美元 / 天,环比上涨 6.4%,主要受铁矿石发运量高位支撑。集装箱运价方面,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(CCFI)在 6 月 20 日上涨 8.0% 至 1342.46 点,而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(SCFI)因美线 “抢种抢收” 结束出现回调,但欧洲航线结算运价指数仍上涨 4.6%,反映区域供需差异。船公司如马士基、中远海运等对 7 月上旬欧线 FAK 运价目标推至 4300 美元 / 大柜,旺季前的运价博弈强化市场预期。
供给侧优化与港口效率瓶颈
新船交付高峰退坡(船台排期饱和)与港口拥堵常态化(如鹿特丹、洛杉矶)形成双重约束。全球港口拥堵运力占比升至 7.6%,相当于冻结 200 万 TEU 运力,叠加 IMO 环保新规(2027 年生效)加速旧船替换,行业供需格局持续改善。中国船舶作为龙头企业,2025 年 1-4 月承接的替代燃料船舶订单占全球 68.3%,技术壁垒与订单结构优势显著。
二、政策红利与区域化供应链重构
国内政策驱动绿色航运转型
五部门明确 2025 年绿色动力船舶国际市场份额需超 50%,甲醇双燃料船等新能源船舶订单激增。宁波舟山港、青岛港等新增多条非洲、中东航线,强化 “一带一路” 物流枢纽地位,带动区域航运需求。例如,青岛港对非出口货量同比增长 30%,新能源汽车等 “中国智造” 占比达 75%,结构性增量清晰。
全球贸易格局区域化加速
北美近岸外包、欧盟友岸采购推动美墨 / 东南亚 - 欧洲航线密度提升,印度、东南亚制造业产能扩张催生原料进口与成品出口双向增量。这种 “区域化 + 多元化” 供应链重构拉长了平均运距,例如俄罗斯 - 印度 / 中国原油运输航线运距增加 30%,直接提升吨海里需求。
三、地缘冲突与航运路线重构
红海危机常态化与绕行成本
尽管胡塞武装袭击减少使红海船舶流量恢复至每天 36-37 艘,但保险成本(占航线成本 15%-20%)与船舶改装要求(如安装反无人机系统)仍制约全面复航。绕行好望角导致亚欧航线运距增加 40%,单航次成本上升约 120 万美元,推高综合运价中枢。中远海运等公司通过 “空白航行” 调节运力,维持供需紧平衡。
霍尔木兹海峡风险溢价
以伊冲突升级引发市场对石油运输通道封锁的担忧,6 月 13 日 VLCC 运价单日跳涨 47%,中东 - 中国航线 TCE 突破 3 万美元 / 天。尽管近期运价有所回落,但地缘风险溢价仍存,油轮板块(如中远海能)受益于运距拉长与制裁下的 “影子船队” 收缩。
航运概念活跃是周期韧性、政策红利、地缘扰动与资金共识共振的结果。短期看,运价博弈与地缘风险仍将主导板块波动;中长期而言,绿色航运转型、区域化供应链重构及能源运输结构性机会,将推动行业中枢上移。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资料来源金融界,内容仅供参考。文中个股均基于公开资料理,不作为推荐,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。股票历史走势也不能代表未来趋势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我司力求所涉信息资料准确可靠,但不对信息的准确性、完整性或可靠性、及时性做任何保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