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导体活跃背后不简单!从光刻机到 AI 芯片,讲透上涨密码

一、技术自主化突破:从单点突破到系统级创新

先进制程与特色工艺双线并行

中芯国际 7nm 工艺通过 DUV 多重曝光实现量产,2025 年下半年产能逐步释放,主要服务于华为昇腾、寒武纪等国产 AI 芯片厂商。在成熟制程领域,55nm BCD 工艺全球市占率达 25%,深度绑定比亚迪等车企,车规级 IGBT 芯片出货量同比增长 120%。


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应用提速

碳化硅(SiC)器件在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中的渗透率从 2020 年的 12% 提升至 2025 年的 38%,中车株洲所、天岳先进等企业实现车规级 SiC 模块量产,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 30%。氮化镓(GaN)快充芯片市场规模预计 2025 年突破 50 亿元,纳微半导体、英诺赛科等企业占据国内 60% 以上份额。


二、市场需求爆发:新能源与 AI 双轮驱动

新能源汽车重构半导体需求结构

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40%,单台智能汽车所需半导体价值量从传统燃油车的 350 美元跃升至 1500 美元。车规级 MCU、IGBT、SiC 模块需求激增,比亚迪半导体士兰微等企业车规产品收入占比超 30%。中芯国际比亚迪联合开发的 12 英寸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平台,2025 年出货量预计突破 50 万片。


AI 算力需求催生增量市场

生成式 AI 推动全球 AI 芯片市场以 35% 的复合增长率增长,2025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700 亿美元。昇腾 910B、寒武纪 MLU370 等国产 AI 芯片通过 Chiplet 技术实现性能突破,在政务、金融等领域替代部分进口产品。中芯国际 AI 服务器相关收入 2025 年 Q2 同比增长超 60%,高阶产品占比持续提升。


当前半导体板块的活跃并非短期炒作,而是政策、技术、需求、周期共振的结果。从投资逻辑看,设备材料国产替代、AI 算力芯片、车规级半导体三大主线确定性较高。短期需警惕估值波动,但中长期看,在 “自主可控” 国家战略与全球科技革命浪潮下,半导体板块有望成为A股的核心引擎之一。

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资料来源金融界,内容仅供参考。文中个股均基于公开资料理,不作为推荐,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。股票历史走势也不能代表未来趋势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我司力求所涉信息资料准确可靠,但不对信息的准确性、完整性或可靠性、及时性做任何保证。

风险提示
1、文章所示内容仅表明其个人立场和观点,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或观点。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。本网站将竭力但却不能保证上述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如因信息错漏引起的损失本网站概不负责。
2、如您认为本网站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内容,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相关证明材料,及时与网站客服取得联系,以便网站做出处理。
参与评论
0/200